-
luck 2022-05-20 15:05:27 | 北京市 土建招投标预算施工 | 727查看 2回答
目前建筑行业的改革方向讨论(题有点大)
以下是人个浅见,在实际建筑工程中的一些接触。欢迎大家讨论。
就目前大部分建筑工程来说:
一、劳务方面:
国内工程常见情况:总包----劳务分包-----劳务工人。
总包单位通过劳务分包合同,约定承包价格分包给劳务分包单位,劳务分包单位与工人之间大部分有两种方式进行合作:
1、劳务单位直聘工人,直接管理、发工资(小型,常用工人)
2、劳务单位与小班组再约定价格(便于计量和承包的工序),分包给小班组,劳务单位通过管理班组进行实施。(项目工程量较大,劳务单位直管工人,成本没法控制情况)
这两种方式在实际工程中的体现:劳务单位与工人按政府主管部门(建委)的要求,两者签定劳务合同,此劳务合同大部分在实施过程中,都会有“变通”。
变通的原因:
(1)工人与劳务单位没有长期劳务合同关系,大部分以项目实施为工期,工人流动性非常大。工人随意性较强。甚至目前还出现了,为抢工而实施的“突击队”,当天结工资。
(2)建筑工地的工人工资较高,一般技工在350元/天以上,部分瓦工、木工甚至400以上。(各地可能稍有不同),全国工人流动性较强,工人工资差价越来越小。(而部分地区的定额工对应的市场价格,还没有达到市场水平)。由于现场工人的工资较高,如果按社保要求,进行申报,交纳五险一金等,工人实际工资将下降,工人不愿接受。工人大多数(具体没有统计过,但所接触项目基本都在95%以上吧)只接受现结工资能到多少。这就导致实际劳务合同价格与实际价格不一致(合同价格<实际成交价格)
(4)工人一进场,一般先由劳务单位先支付部分生活费。劳务合同签定后,办卡、实名制等流程。这会带来几个问题:
a、工人流动性较大,办了卡,可能几天工人就走了。如果按月打款,劳务单位的款可能没法索回,但又抵工程款。
b、劳务合同滞后,往往进场一至二个月后才能把相关手续办好,而工人已经完成施工工程量,劳务单位可能已给工人垫付了部分工资。
c、如果实施过程中,工人与班组长或劳务单位有摩擦,如果清场,则需要立马结工资。(当然,实名制的目的是要求当月结清工资。但实施过程中往往有一定的难度)
目前存在的问题:
1、劳务合同流于形式,劳务单位资金压力大。
2、总包单位疲于应付检查,往往做资料用于合规化。
3、结算时间长,劳务单位实际垫付周期长,劳务资金实际支付不能到位。
4、容易产生用工纠纷。
改革方向(试行):
1、用工长期化,签定正式劳务合同,可以解决部分用工流动性大的问题。
项目小的,劳务单位直聘工人还可以实施,但大项目,会太难,对于公司养人成本要求大,工资如果低,很难实施。
总包直聘:工人大部分年龄偏大,不愿长期进入,工资长期化,收入相对会低。工人不易接受。装配式是一个方向。但未来应该是一个可以探索的方向。蓝领工资会逐步地高起来,职业化。
2、工期:
现状:大部分都有合同工期要求,由于效率和费用的原因,不管是地产,还是普通公建,但由于各方面原因,合同工期远小于定额工期的现象比较常见。同时,由于各种原因,工程实际竣工延期也比较常见。
对于开发单位,往往要求工期尽可能地短,以缩短开发周期。
对于国资单位,往往和绩效挂钩,也是压缩工期。
造成的后果:压缩工期带来质量和安全的隐患、施工成本增加,后期商务结算扯皮。
方向:主管单位、政府方面对工期定额的执行进行严格要求,并能真正地执行下去。法律相对地严格支持不合理工期的条文。
3、真正的市场化。
目前,很多国资项目仍然依托定额来计价,虽然可以市场指导价进行调整,但结构方面的人工,对于总包来说,很多收入是倒挂的,或者说是赔钱的。只能依靠装修、机电、管理费等方面进行补贴。
多年以前的全国资,大锅饭不好,但像目前这种市场化乱像也是隐患频出。如何能合理的工期、合适的造价、人们舒服地工作,创造好的建筑精品,是未来一个探索的方向。
大家共勉共议。希望建筑业迎来一个春天。
全部回答
(2)
首答仅用{{minutesHtml}}
-
题目不大,也就是直接费范畴内的人工费成本而以,书中早就分析分了。
2022-05-20 15:19:06
-
理论专家,与实务有差距。
2022-09-08 10:15:31
还有0条追问正在审核中,请稍后回来查看